只同居不领证,新型婚姻正流行 十点人物志
“结婚吗?”男友偶尔提过几次,困困的回答都是:“一边玩儿去。”
周末,男友出海钓鱼去了。这个宁波男生似乎天生对大海有亲近感,而上海姑娘困困讨厌鱼腥味,
宁愿独自呆在家中看电影或工作,享受着没有男朋友黏着的午后。
两人的恋爱已经持续了五个年头,同居也两年了。如果不出意外,他们会一直共同生活下去。困困今年三十多岁,
打定了主意:和男友长期同居,但不结婚。毕竟,自由是她人生重要事物排序里的第一位。
《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随着亲密关系的多元化,不少年轻人像困困这样选择了同居而非步入婚姻。据百合佳缘与“后浪研究所”
联合发布的《年轻情侣同居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同居青年表示同居后感情更好”,其中,
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掌握同居主动权。
法律也在为同居情侣提供更坚实的保障。根据最新修订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二)》,
同居期间的财产分割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劳务报酬和受赠遗产是个人财产;而共同出资买的房产、
车辆及商铺则被认定为共同财产。
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婚姻涉及双方家庭的维护、子女养育等诸多复杂因素,显得过于沉重。只同居、不领证,
成为他们稳定又不失轻盈的亲密关系新选择。
稳定又轻盈的新型亲密关系
困困与男友明仔是典型的“青梅竹马”,困困年长两岁,两人从小是邻居,见证了彼此的成长,包括每一段恋情。
直到有一天,明仔忍不住提议,“不如和我试试?”
这一试就过去了五年。疫情期间,明仔提出申请外派到东京办公室的机会,两人得以共同生活。
当时困困独自在家已久,面对这座几乎没有边际的巨大城市,无聊和厌倦竟也是漫无边际。
考虑到男友不会日语,困困在英语友好的港区购置了一套80平米的公寓,而男友家则出资购买家具和家电。
两人了解彼此的经济状况,会互相扶持,也互送礼物,定期旅行,双方父母也认识,
明仔甚至会亲密地称呼困困为“老婆”,同居关系渐渐如婚姻般稳定。但困困仍不打算领结婚证,她对于领证、
办婚礼,以及让恋爱变成婚姻并不感兴趣。
两人在家一起吃早餐喝咖啡,图源受访者提供
社交媒体上,像困困这样的年轻人分享着他们长达数年的恋爱经历,明确表示倾向“只同居,不结婚”。
根据复旦发展研究院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等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怀疑“是否必须结婚”,对婚姻包含了不少担忧。
年轻一代在权衡婚姻与其他人生选择时,更加关注需要付出的成本及潜在风险。部分人因此选择了“相伴式同居”
作为替代形式。
Samaria同样在权衡利弊后决定不领证。作为一名二十七岁、财务独立的女性,她热爱旅行,
享受着自由的生活方式。
Samaria热爱旅行,图源小红书@欣欣Samaria
她在社交平台上记录着自己的分手倒计时日记。按照计划,她会在九个月后分手。因为她早已决定不结婚,
而男友是个传统的人,认为迟早得结婚。
Samaria和男友在社交软件上相遇,因为是同行,约出来聊了聊。起初,这段关系十分甜蜜,
她已经是杭州某电商公司的管理层,对方刚毕业,24岁,身高1米8,有肌肉,内双的眼睛笑起来很灿烂。
Samaria很快动心了,继而就是约会、恋爱、同居。
这也是Samaria第一次与异性同居。刚开始,男孩常常陪她出差,主动承担了一大半家务,
空闲时两人窝在一起看投影。因为Samaria有干眼症,男友每晚都会为她滴眼药水。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对未来规划的分歧愈发明显。Samaria对婚姻持有怀疑态度,
明确自己的未来没有婚姻和养育小孩。但在男友的计划里,他会回到北方某省会城市,接管父母的生意,
并在那里组建家庭、结婚生子。
同居一年后,男友带Samaria回到老家,也许是寄希望于温馨的家庭氛围能改变她的想法。
他认为Samaria不愿结婚是因为原生家庭带来的阴影。
Samaria的童年的确充满了不安:她目睹过爷爷酒后对奶奶的暴力行为,
甚至看到父亲在她面前扇母亲耳光。
但这并非Samaria对婚姻缺乏信任的唯一原因。她难以相信永恒的爱情,
也意识到不少女性会在婚姻中失去自我。
在男友大家庭的聚餐中,Samaria反倒更坚定了不结婚的决心。她讨厌社交、不喜欢和长辈打交道,
更不愿意让二人世界卷入两个家庭的复杂互动中。
不久后,男友主动发起了一次长谈。两人意识到彼此的观念都不会变。最终,他们达成一致,
到了2025年11月再分手,并决定记录下这段特殊的倒计时“分手日记”。
“这种关系,比传统的爱情多了几分棱角”Samaria说道,
“一个女性不再愿意为男人的事业和家庭理想作妥协,并愿意为此承担后果。”在此期间,
如果男友遇到想共度一生的人,Samaria表示可以接受他随时离开。
相伴式同居,爱和考验并存
在“中国青年研究”发布的《未婚同居,为何成了年轻人的现实选择?》一文中指出,“相爱了”,
仍是许多青年选择“相伴式同居”的直接原因。
独自生活在城市中的男女,难免感到孤独与不安,“相伴式同居”作为一种精神慰藉,
帮助他们应对城市化流动带来的漂泊感。
不受结婚证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关系束缚,同居关系的维系纯粹仰赖爱情本身。而情侣们如何在日常相处中磨合、
经营感情,也随之成为更大的考验。
《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从事制造业兼职塔罗师的大力和男友同居近一年后,才逐渐摸索出相处的智慧。两人相恋九年,
在第三年决定同居,真正的磨合期也由此开始。
生活习惯的差异,成了同居初期最常见的摩擦根源。比如,大力是夜猫子,熬夜是家常便饭,
这让从小有着规律作息、且是晨型人格的男友感到抓狂。一方忍不住唠叨,另一方赌气不改,仅凭几点睡觉,
就能引发激烈的争执。在争吵后,他们依然难以彻底改变自己或对方的习惯。
但大力和男友并不想因此分手。毕竟,没有百分百完美的恋人。两人曾携手走过异地、异国恋的考验,
吵架的酸楚当然有,但快乐的时候占大多数。
为了解决两人性格之间的差异点,他们开始探索新的相处之道。大力借鉴工作中的会议机制,
提议每周召开一次家庭会议,两人面对面,在家庭会议中停止指责和抱怨,心平气和地讨论如何解决矛盾,
交流中避免使用否定句,寻找让双方满意的解决方案。
这种方法很快见效。比如令人头疼的作息问题,他们的解决方法是:工作日时,大力会同步男友的作息,
12点前睡觉。而休息日,男友不再唠叨,只在凌晨2、3点时提醒一句:“我在卧室等你。”
双方各退一步,不用强行改变生活习惯,也解决了大部分摩擦。借助定期的家庭会议,
他们渐渐找回了刚恋爱时的快乐。
两人养的小狗“乓乓”,图源受访者提供
当大力在社交网络上分享她与男友的日常时,帖子下迅速涌入数百条评论。有人羡慕她的甜美爱情,
也有同居多年同样不打算结婚的人表达共鸣,还有网友忍不住替她操心:
“不结婚,这段关系是否失去了法律保护?”
对此,盈开律师事务所的杨又又(化名)律师回答,同居而未登记结婚,
法律后果相对明确——财务和债务各自独立,彼此间也不存在法定继承权。但如果两人育有子女,无论婚生与否,
子女都享受与婚生子女同等的继承权等合法权益。
杨又又律师指出,随着今年2月最新生效的婚姻法解释,法律正逐渐倾向保护实际出资人的权益。
特别是在处理不易区分的共同财产时,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按出资比例进行分配。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离婚律师,杨又又见证了太多因婚姻破灭而带来的一地鸡毛。她认为,
婚姻关系带来的保障因人而异,“对于为家庭付出较多、经济上处于弱势的一方,婚姻的保护尤为重要。”
而对于那些经济独立、无意成为弱势方的情侣来说,婚姻的保障则显得不那么必要。
同居协议可以涉及的事项,图片源于网络
她建议,情侣在同居前可以考虑签“同居协议”,尽可能预设将来会出现的情形,若分手,
也应及时签订解除同居关系的协议,以降低潜在纠纷的风险。
“我不想牺牲自我”
大力经济独立,与男友在生活支出上职责分明,男友负责水电物业费,也负责大部分外出约会的费用,
她负责家里物资的选购采买。共同账户则用于年度旅行基金。她享受这种自由的生活状态,
并对婚姻附带的责任保持警惕态度。
她不愿意面对“过年回谁家”这样琐碎又充满拉扯的问题,抗拒融入一个新的家庭,去扮演“孝顺儿媳”的角色。
最重要的是,她不愿承担生育带来的身体损伤,以及女性难以避免的无形成本。
选择不遵循社会期望的道路,每一个停滞的环节都会伴随巨大的社会压力。对于身在宁波、
远离亲戚和原生家庭的大力而言,这些压力构不成实质干扰。唯一让她困扰的是,
这份压力最终转移到了她父母身上,变成了无休止的唠叨。
但她也能预见到,即便结婚,父母会继续催促她生孩子、再生二胎。因此,大力认为,不领证只面对一种压力,
而一旦迈入婚姻,随之而来的压力将源源不断。面对父母的催婚,她早已炼就“百炼成钢”的心态。
“谁又能让谁幸福呢”,图源《今生是第一次》
困困同样选择不领证,是因为她不想为另一半牺牲自我。12岁那年,困困的父亲被派驻海外,
母亲为了支持父亲,辞去当时颇有前景的工作,陪同前往。
尽管母亲从未表示后悔,但困困对此持有怀疑。她记得那个在国内工作时意气风发、极具主见的母亲。如今,
她看到的却是职业女性变为家庭主妇后逐渐枯萎的模样。在困困看来,母亲所谓的“不后悔”,
更像是创伤之后的自我安慰。
“我不要牺牲自我。”这是困困对自己人生的底线。
其实,她起初并不排斥婚姻,甚至曾认真考虑过历任男友提出的结婚建议。然而,每一段关系中,
对方总希望她做出让步,反复的失望最终让她对婚姻彻底失去了兴趣。直到2020年年底,明仔向她表白,
一切才慢慢改变。
《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另一边,二十多岁的漂亮姑娘鱼仔害怕的不是牺牲自我,而是婚姻本身。她与男友恋爱七年,是同事、朋友,
也是恋人,几乎每天24小时形影不离。
一开始,她就坦诚告知男友自己恐惧婚姻。恐惧的根源来自童年记忆。小时候,鱼仔一家住湖南的楼房里,
光照不足,房间昏暗,父母经常争吵,她只能躲在另一个房间里假装看书。
从小到大,她几乎没见过哪怕一个美满的婚姻样本。对她而言,婚姻并非通往幸福的道路,
反而更像是破坏幸福的风险因素。
规划一个对方也在的未来
鱼仔的男友理解并尊重她的担忧,从未催促她步入婚姻。最近,两人共同购置了一套新房,一起参与装修,
生活支出实行AA制。
不久前,男友带鱼仔来到新装修的房子看夜景。一推开门,迎接她的是满屋子的气球和鲜花,
男友掏出一枚特别设计的戒指——既可以叠戴,也可以分开佩戴。男友说,希望她可以永远做自己。
男友有些紧张,甚至没来得及问出那句“你愿意嫁给我吗?”鱼仔有些发懵,却仍伸出手,
接过了这枚象征婚姻承诺的戒指。
经过漫长的相处,鱼仔渐渐发现,自己不再是坚定的不婚主义者了。男友曾带她回家,
她见到了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饭桌上的一幕尤其令她感动:男友的姑父突然将餐桌上的花送给姑母,
逗得全家大笑。
这样自然流露的亲昵,让鱼仔开始相信,幸福的家庭是可能存在于现实里的。在半期待、半忐忑的情绪中,
她决定给婚姻一个机会。
鱼仔和男友在旅行中,图源受访者提供
Samaria的“分手日记”却在倒计时第263天戛然而止。
那天,她发现男友与前女友共进晚餐并一同看电影。尽管男友解释这只是朋友之间的正常交往,
但对忠诚极为看重的Samaria,认定这是出轨行为。于是,她果断提出了分手。
不久后,男友迅速有了新伴侣,搬出了他们共同生活过的住所。对于Samaria而言,
这像是体验了一次离婚,好在不需要去民政局,也无需处理复杂的财产分割。她只要简单地收拾对方的生活痕迹,
便能重新出发。
图源《好久没做》剧照
困困依旧坚持不领证,理由简单而直接:觉得麻烦。
她目前生活在东京,在她看来,去申领结婚证、回国办理各种手续,仅仅为了满足外界期待,
有些落入“形式主义”。除非真正遇到健康紧急状况或需要处理共同财产等问题,
否则她不打算为此耗费时间与精力。
和明仔恋爱后,困困不再像过去那样排斥婚姻,却也认为真正必要时才值得考虑。男友倒是想结婚,
出于对一段“天长地久关系”的憧憬。但困困说服了他:一段长久的亲密关系,不应依赖于合同或法律文书,
而是建立在浓厚的情感基础上。
困困和男友在家的温馨时光,图源受访者提供
也许他们会这样相伴下去,直到有一天蓦然回首,发现早已携手走过了大半生。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有无数次可以离开的机会,但每一次都坚定地留在了对方身旁。
困困相信,她与明仔之间的感情足以支撑他们厮守一生。她想,这大概会是她此生的最后一场恋爱了。
周末,男友出海钓鱼去了。这个宁波男生似乎天生对大海有亲近感,而上海姑娘困困讨厌鱼腥味,
宁愿独自呆在家中看电影或工作,享受着没有男朋友黏着的午后。
两人的恋爱已经持续了五个年头,同居也两年了。如果不出意外,他们会一直共同生活下去。困困今年三十多岁,
打定了主意:和男友长期同居,但不结婚。毕竟,自由是她人生重要事物排序里的第一位。
《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随着亲密关系的多元化,不少年轻人像困困这样选择了同居而非步入婚姻。据百合佳缘与“后浪研究所”
联合发布的《年轻情侣同居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同居青年表示同居后感情更好”,其中,
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掌握同居主动权。
法律也在为同居情侣提供更坚实的保障。根据最新修订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二)》,
同居期间的财产分割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劳务报酬和受赠遗产是个人财产;而共同出资买的房产、
车辆及商铺则被认定为共同财产。
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婚姻涉及双方家庭的维护、子女养育等诸多复杂因素,显得过于沉重。只同居、不领证,
成为他们稳定又不失轻盈的亲密关系新选择。
稳定又轻盈的新型亲密关系
困困与男友明仔是典型的“青梅竹马”,困困年长两岁,两人从小是邻居,见证了彼此的成长,包括每一段恋情。
直到有一天,明仔忍不住提议,“不如和我试试?”
这一试就过去了五年。疫情期间,明仔提出申请外派到东京办公室的机会,两人得以共同生活。
当时困困独自在家已久,面对这座几乎没有边际的巨大城市,无聊和厌倦竟也是漫无边际。
考虑到男友不会日语,困困在英语友好的港区购置了一套80平米的公寓,而男友家则出资购买家具和家电。
两人了解彼此的经济状况,会互相扶持,也互送礼物,定期旅行,双方父母也认识,
明仔甚至会亲密地称呼困困为“老婆”,同居关系渐渐如婚姻般稳定。但困困仍不打算领结婚证,她对于领证、
办婚礼,以及让恋爱变成婚姻并不感兴趣。
两人在家一起吃早餐喝咖啡,图源受访者提供
社交媒体上,像困困这样的年轻人分享着他们长达数年的恋爱经历,明确表示倾向“只同居,不结婚”。
根据复旦发展研究院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等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怀疑“是否必须结婚”,对婚姻包含了不少担忧。
年轻一代在权衡婚姻与其他人生选择时,更加关注需要付出的成本及潜在风险。部分人因此选择了“相伴式同居”
作为替代形式。
Samaria同样在权衡利弊后决定不领证。作为一名二十七岁、财务独立的女性,她热爱旅行,
享受着自由的生活方式。
Samaria热爱旅行,图源小红书@欣欣Samaria
她在社交平台上记录着自己的分手倒计时日记。按照计划,她会在九个月后分手。因为她早已决定不结婚,
而男友是个传统的人,认为迟早得结婚。
Samaria和男友在社交软件上相遇,因为是同行,约出来聊了聊。起初,这段关系十分甜蜜,
她已经是杭州某电商公司的管理层,对方刚毕业,24岁,身高1米8,有肌肉,内双的眼睛笑起来很灿烂。
Samaria很快动心了,继而就是约会、恋爱、同居。
这也是Samaria第一次与异性同居。刚开始,男孩常常陪她出差,主动承担了一大半家务,
空闲时两人窝在一起看投影。因为Samaria有干眼症,男友每晚都会为她滴眼药水。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对未来规划的分歧愈发明显。Samaria对婚姻持有怀疑态度,
明确自己的未来没有婚姻和养育小孩。但在男友的计划里,他会回到北方某省会城市,接管父母的生意,
并在那里组建家庭、结婚生子。
同居一年后,男友带Samaria回到老家,也许是寄希望于温馨的家庭氛围能改变她的想法。
他认为Samaria不愿结婚是因为原生家庭带来的阴影。
Samaria的童年的确充满了不安:她目睹过爷爷酒后对奶奶的暴力行为,
甚至看到父亲在她面前扇母亲耳光。
但这并非Samaria对婚姻缺乏信任的唯一原因。她难以相信永恒的爱情,
也意识到不少女性会在婚姻中失去自我。
在男友大家庭的聚餐中,Samaria反倒更坚定了不结婚的决心。她讨厌社交、不喜欢和长辈打交道,
更不愿意让二人世界卷入两个家庭的复杂互动中。
不久后,男友主动发起了一次长谈。两人意识到彼此的观念都不会变。最终,他们达成一致,
到了2025年11月再分手,并决定记录下这段特殊的倒计时“分手日记”。
“这种关系,比传统的爱情多了几分棱角”Samaria说道,
“一个女性不再愿意为男人的事业和家庭理想作妥协,并愿意为此承担后果。”在此期间,
如果男友遇到想共度一生的人,Samaria表示可以接受他随时离开。
相伴式同居,爱和考验并存
在“中国青年研究”发布的《未婚同居,为何成了年轻人的现实选择?》一文中指出,“相爱了”,
仍是许多青年选择“相伴式同居”的直接原因。
独自生活在城市中的男女,难免感到孤独与不安,“相伴式同居”作为一种精神慰藉,
帮助他们应对城市化流动带来的漂泊感。
不受结婚证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关系束缚,同居关系的维系纯粹仰赖爱情本身。而情侣们如何在日常相处中磨合、
经营感情,也随之成为更大的考验。
《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从事制造业兼职塔罗师的大力和男友同居近一年后,才逐渐摸索出相处的智慧。两人相恋九年,
在第三年决定同居,真正的磨合期也由此开始。
生活习惯的差异,成了同居初期最常见的摩擦根源。比如,大力是夜猫子,熬夜是家常便饭,
这让从小有着规律作息、且是晨型人格的男友感到抓狂。一方忍不住唠叨,另一方赌气不改,仅凭几点睡觉,
就能引发激烈的争执。在争吵后,他们依然难以彻底改变自己或对方的习惯。
但大力和男友并不想因此分手。毕竟,没有百分百完美的恋人。两人曾携手走过异地、异国恋的考验,
吵架的酸楚当然有,但快乐的时候占大多数。
为了解决两人性格之间的差异点,他们开始探索新的相处之道。大力借鉴工作中的会议机制,
提议每周召开一次家庭会议,两人面对面,在家庭会议中停止指责和抱怨,心平气和地讨论如何解决矛盾,
交流中避免使用否定句,寻找让双方满意的解决方案。
这种方法很快见效。比如令人头疼的作息问题,他们的解决方法是:工作日时,大力会同步男友的作息,
12点前睡觉。而休息日,男友不再唠叨,只在凌晨2、3点时提醒一句:“我在卧室等你。”
双方各退一步,不用强行改变生活习惯,也解决了大部分摩擦。借助定期的家庭会议,
他们渐渐找回了刚恋爱时的快乐。
两人养的小狗“乓乓”,图源受访者提供
当大力在社交网络上分享她与男友的日常时,帖子下迅速涌入数百条评论。有人羡慕她的甜美爱情,
也有同居多年同样不打算结婚的人表达共鸣,还有网友忍不住替她操心:
“不结婚,这段关系是否失去了法律保护?”
对此,盈开律师事务所的杨又又(化名)律师回答,同居而未登记结婚,
法律后果相对明确——财务和债务各自独立,彼此间也不存在法定继承权。但如果两人育有子女,无论婚生与否,
子女都享受与婚生子女同等的继承权等合法权益。
杨又又律师指出,随着今年2月最新生效的婚姻法解释,法律正逐渐倾向保护实际出资人的权益。
特别是在处理不易区分的共同财产时,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按出资比例进行分配。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离婚律师,杨又又见证了太多因婚姻破灭而带来的一地鸡毛。她认为,
婚姻关系带来的保障因人而异,“对于为家庭付出较多、经济上处于弱势的一方,婚姻的保护尤为重要。”
而对于那些经济独立、无意成为弱势方的情侣来说,婚姻的保障则显得不那么必要。
同居协议可以涉及的事项,图片源于网络
她建议,情侣在同居前可以考虑签“同居协议”,尽可能预设将来会出现的情形,若分手,
也应及时签订解除同居关系的协议,以降低潜在纠纷的风险。
“我不想牺牲自我”
大力经济独立,与男友在生活支出上职责分明,男友负责水电物业费,也负责大部分外出约会的费用,
她负责家里物资的选购采买。共同账户则用于年度旅行基金。她享受这种自由的生活状态,
并对婚姻附带的责任保持警惕态度。
她不愿意面对“过年回谁家”这样琐碎又充满拉扯的问题,抗拒融入一个新的家庭,去扮演“孝顺儿媳”的角色。
最重要的是,她不愿承担生育带来的身体损伤,以及女性难以避免的无形成本。
选择不遵循社会期望的道路,每一个停滞的环节都会伴随巨大的社会压力。对于身在宁波、
远离亲戚和原生家庭的大力而言,这些压力构不成实质干扰。唯一让她困扰的是,
这份压力最终转移到了她父母身上,变成了无休止的唠叨。
但她也能预见到,即便结婚,父母会继续催促她生孩子、再生二胎。因此,大力认为,不领证只面对一种压力,
而一旦迈入婚姻,随之而来的压力将源源不断。面对父母的催婚,她早已炼就“百炼成钢”的心态。
“谁又能让谁幸福呢”,图源《今生是第一次》
困困同样选择不领证,是因为她不想为另一半牺牲自我。12岁那年,困困的父亲被派驻海外,
母亲为了支持父亲,辞去当时颇有前景的工作,陪同前往。
尽管母亲从未表示后悔,但困困对此持有怀疑。她记得那个在国内工作时意气风发、极具主见的母亲。如今,
她看到的却是职业女性变为家庭主妇后逐渐枯萎的模样。在困困看来,母亲所谓的“不后悔”,
更像是创伤之后的自我安慰。
“我不要牺牲自我。”这是困困对自己人生的底线。
其实,她起初并不排斥婚姻,甚至曾认真考虑过历任男友提出的结婚建议。然而,每一段关系中,
对方总希望她做出让步,反复的失望最终让她对婚姻彻底失去了兴趣。直到2020年年底,明仔向她表白,
一切才慢慢改变。
《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另一边,二十多岁的漂亮姑娘鱼仔害怕的不是牺牲自我,而是婚姻本身。她与男友恋爱七年,是同事、朋友,
也是恋人,几乎每天24小时形影不离。
一开始,她就坦诚告知男友自己恐惧婚姻。恐惧的根源来自童年记忆。小时候,鱼仔一家住湖南的楼房里,
光照不足,房间昏暗,父母经常争吵,她只能躲在另一个房间里假装看书。
从小到大,她几乎没见过哪怕一个美满的婚姻样本。对她而言,婚姻并非通往幸福的道路,
反而更像是破坏幸福的风险因素。
规划一个对方也在的未来
鱼仔的男友理解并尊重她的担忧,从未催促她步入婚姻。最近,两人共同购置了一套新房,一起参与装修,
生活支出实行AA制。
不久前,男友带鱼仔来到新装修的房子看夜景。一推开门,迎接她的是满屋子的气球和鲜花,
男友掏出一枚特别设计的戒指——既可以叠戴,也可以分开佩戴。男友说,希望她可以永远做自己。
男友有些紧张,甚至没来得及问出那句“你愿意嫁给我吗?”鱼仔有些发懵,却仍伸出手,
接过了这枚象征婚姻承诺的戒指。
经过漫长的相处,鱼仔渐渐发现,自己不再是坚定的不婚主义者了。男友曾带她回家,
她见到了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饭桌上的一幕尤其令她感动:男友的姑父突然将餐桌上的花送给姑母,
逗得全家大笑。
这样自然流露的亲昵,让鱼仔开始相信,幸福的家庭是可能存在于现实里的。在半期待、半忐忑的情绪中,
她决定给婚姻一个机会。
鱼仔和男友在旅行中,图源受访者提供
Samaria的“分手日记”却在倒计时第263天戛然而止。
那天,她发现男友与前女友共进晚餐并一同看电影。尽管男友解释这只是朋友之间的正常交往,
但对忠诚极为看重的Samaria,认定这是出轨行为。于是,她果断提出了分手。
不久后,男友迅速有了新伴侣,搬出了他们共同生活过的住所。对于Samaria而言,
这像是体验了一次离婚,好在不需要去民政局,也无需处理复杂的财产分割。她只要简单地收拾对方的生活痕迹,
便能重新出发。
图源《好久没做》剧照
困困依旧坚持不领证,理由简单而直接:觉得麻烦。
她目前生活在东京,在她看来,去申领结婚证、回国办理各种手续,仅仅为了满足外界期待,
有些落入“形式主义”。除非真正遇到健康紧急状况或需要处理共同财产等问题,
否则她不打算为此耗费时间与精力。
和明仔恋爱后,困困不再像过去那样排斥婚姻,却也认为真正必要时才值得考虑。男友倒是想结婚,
出于对一段“天长地久关系”的憧憬。但困困说服了他:一段长久的亲密关系,不应依赖于合同或法律文书,
而是建立在浓厚的情感基础上。
困困和男友在家的温馨时光,图源受访者提供
也许他们会这样相伴下去,直到有一天蓦然回首,发现早已携手走过了大半生。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有无数次可以离开的机会,但每一次都坚定地留在了对方身旁。
困困相信,她与明仔之间的感情足以支撑他们厮守一生。她想,这大概会是她此生的最后一场恋爱了。
下一篇:我们都一样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熱度:★★☆☆☆
文章難度:★★☆☆☆
文章質量:★★☆☆☆
說明:系統根據文章的熱度、難度、質量自動認證,已認證的文章將參與打字排名!
本文打字排名TOP20
登录后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