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关系,适度是药,过度是毒
成年人的关系,适度是药,过度是毒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
掏心掏肺地对一个人好,却被对方视作理所当然;
费尽心思地维系感情,却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作家浮石在《青瓷》中写道:“适度是药,过度是毒。”
诚然,适度是为良药,可解世故,通人情;反之,过犹不及,只会让关系破裂。
无论和谁相处,一定要学会规避这四件事,除非你想毁掉这段关系。
01
过度付出
心理学有个词叫“贝勃定律”:
如果对一个人太好,非但得不到对方的感激,反而会让他习以为常,变本加厉地榨取你的付出。
网友老曹是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医生,他说自从毕业后日子就没安宁过。
有人让他帮忙挂号,有人让他帮忙看病,还有人托他在北京买药。
可办事哪有不花钱的,一开始几十几百的小钱,他咬咬牙也就算了。
后来随着孩子出生,父母又卧病在床,他自己经济压力也很大。
眼见花出去的钱都要不回来,老曹便开始婉拒乡亲们的请求。
没想到曾经受到他恩惠的人,开始纷纷在背后数落他。
想起《人间失格》里的一句话:无论对谁太过热情,就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概率。
总是对别人的事情大包大揽,到头来透支了自己不说,还可能换来冷漠与怨怼。
很多时候,两个人的关系走下坡路,不是因为做得太少,而是付出太多。
生活中,总有些人宁愿淋湿了自己,也要给别人撑伞;
也总有些人明明自己力不能支,也要踮起脚尖托举他人。
说到底,他们是期待真心换真情,渴望付出被珍惜。
然而,这世上有太多人,只知道享受别人的付出,却忘记了报桃报李。
一味付出,非但换不来对等的关系,反而会让原本的付出变得廉价,更有甚者变本加厉地榨取。
要知道,人心永无底,付出应有度。
任何一段关系中,适可而止的付出,远胜于没有底线的讨好。
02
过度干涉
作家沐歌在《我们的新时代》中写到白菁和文静这对相识多年的好姐妹。
文静离婚后,一个人带着孩子,当起了出租车司机。
白菁替好友感到不值,她觉得文静是师大毕业,开出租车实在太屈才了。
于是,她建议文静重新换一份教育相关的工作,说完急忙给她推荐人脉。
文静倒觉得开出租车很自由,还方便自己带孩子,便表示自己挺喜欢这份工作。
可白菁却固执己见:“你按我说的做吧,你是不是没有简历,我帮你写好了,你就准备面试吧。”
听到这里,文静再也忍不下去了,直怼道:
“你能不能别这样!总以为自己说得才对,把你觉得正确的事强加给我。我完全不想换工作,你听懂了吗?”
白菁觉得当头一盆凉水泼了下来,合着自己一片好心全是白费。
就这样,两人不欢而散,多年的感情也淡了。
每个人身边,并不乏像白菁这样的人,每每经历,让人如鲠在喉,无所适从。
这个世界,花有各异,人各不同。
别人的幸福,我们未必懂得;我们的苦衷,别人也未必全知。
一切越俎代庖的行为,都是在给彼此徒增烦恼。
结果只会是:纵有千般好意,到最后也成了万般无奈。
其实,生活如饮水,冷暖靠自知。
若真心为人好,点到即止,如此才是对一段关系最好的保护,
就如莫言所说:“少一点干涉,多一点理解。于己,这是涵养;于人,这是慈悲。”
03
过度依赖
微博上看过一个话题:被人太过依赖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问题下是各种吐槽:
有人说感觉就像带了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有人说自己变成了那个天塌下来也要替人顶着的主;
还有人说,就像是夏天刚跑完步满头大汗的时候,突然抡过来了一块烫毛巾,还甩不掉……
总结起来无非是:又烦又累又无奈。
《爱情保卫战》中有这样一对嘉宾,男孩想要分手,原因是受不了女友对自己的过度依赖。
因为女友总是一天电话不断,男孩微信回晚了,她能哭上半天;
就连和闺蜜闹了矛盾,也要找男孩出面帮忙解决;
甚至于工作中一遇到问题,总是第一时间推给男孩替自己去面对。
最过分的一次,男孩要去外地培训,女友也不让,还非要跟着一起去,为此还把男孩的行李箱藏起来。
男孩抱怨到:“反正就是这样依赖着我,什么事情都推给我,把自己分内的事情都推给我,心安理得使唤我。”
节目中,导师的一句话,直接道出了本质:
“适度依赖,能让双方走得更近,而过度依赖则会让彼此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很难保持平衡和稳定的关系。”
心理学家伊莲·艾伦曾提出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约拿情结”。
指的是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有着非理性的执念和依赖,可能发生在各种亲密关系中。
这种关系,看似如胶似漆,实则暗藏危机。
因为过度依赖,等同把自己的人生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无形之中成为对方的附庸。
而一味地依赖对方,也会对被依赖者形成一种捆绑,再爱你的人,也会难堪重负。
人活一世,能活成一棵树,就别做一根藤。
一个人只有不依附于任何人,才能还他人自由,还自己自在。
04
过度揣测
漫画家庵野秀明,曾在NHK的纪录片中讲过自己的故事。
23岁的秀明初出茅庐,宫崎骏很赏识他,两人以师徒相称。
让秀明不可置信的是,师父还把巨神兵的主创交给了自己。
他坦言自己当时信心不足,觉得无法满足师父的期待。
随着交上去的画稿一次又一次被师父推翻重来,秀明开始惴惴不安。
当宫崎骏发现秀明看起来有点沮丧时,就建议他停下工作,休息几日。
可在秀明看来,师父这是在告诉自己“要么画,要么走”,于是他感觉更糟糕了。
半年后,秀明决定离开,师父的挽留在他眼里只是做戏。
他甚至对师父大吼:“你就是见不得我画得好,你害怕我超过你。”
出走后的秀明因为创作没有进展,身心处于深度抑郁状态。
这时,宫崎骏的一通电话成了他的救星:
“你就好好休息,你已经创作了那么多了不起的作品,等你想画的时候再开始画。”
宫崎骏还对外力挺秀明:“人们认为是我发现了他,其实不是,他是作为接班人一样的了不起的人。”
秀明心里五味杂陈,他为自己曾经对师父的各种猜度而自责,懊悔自己亲手毁掉了两人的关系。
师徒一场,本可以成其美谈,却是来去匆匆。
很认同这样一句话:
过度揣测是对他人的不信任,对自己的不自信,对彼此的折磨,对感情的亵渎。
现实中,很多人会不自觉就陷入过分揣测。
朋友的一句无心之言,被自己反复琢摩;
家人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在心里扎下了刺;
甚或同事之间一个随意的玩笑举动,也会思来想去成为自己的梦魇。
《沉思录》中写到一句话:“琢磨别人心思的人,从来都不是幸福的。”
与其过度揣磨别人,不如试着安顿好自己。
毕竟心上的包袱卸下来了,人就自在了,关系才能走得更远。▽张爱玲曾感慨:
“人世间的关系,远比预想的更脆弱,是一个需要细斟慢酌的过程。”
做人恰如其分,不被热情捆绑,不过度干涉、揣度,坚定地做自己的摆渡人,如此才能与人相处舒服、长久。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
掏心掏肺地对一个人好,却被对方视作理所当然;
费尽心思地维系感情,却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作家浮石在《青瓷》中写道:“适度是药,过度是毒。”
诚然,适度是为良药,可解世故,通人情;反之,过犹不及,只会让关系破裂。
无论和谁相处,一定要学会规避这四件事,除非你想毁掉这段关系。
01
过度付出
心理学有个词叫“贝勃定律”:
如果对一个人太好,非但得不到对方的感激,反而会让他习以为常,变本加厉地榨取你的付出。
网友老曹是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医生,他说自从毕业后日子就没安宁过。
有人让他帮忙挂号,有人让他帮忙看病,还有人托他在北京买药。
可办事哪有不花钱的,一开始几十几百的小钱,他咬咬牙也就算了。
后来随着孩子出生,父母又卧病在床,他自己经济压力也很大。
眼见花出去的钱都要不回来,老曹便开始婉拒乡亲们的请求。
没想到曾经受到他恩惠的人,开始纷纷在背后数落他。
想起《人间失格》里的一句话:无论对谁太过热情,就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概率。
总是对别人的事情大包大揽,到头来透支了自己不说,还可能换来冷漠与怨怼。
很多时候,两个人的关系走下坡路,不是因为做得太少,而是付出太多。
生活中,总有些人宁愿淋湿了自己,也要给别人撑伞;
也总有些人明明自己力不能支,也要踮起脚尖托举他人。
说到底,他们是期待真心换真情,渴望付出被珍惜。
然而,这世上有太多人,只知道享受别人的付出,却忘记了报桃报李。
一味付出,非但换不来对等的关系,反而会让原本的付出变得廉价,更有甚者变本加厉地榨取。
要知道,人心永无底,付出应有度。
任何一段关系中,适可而止的付出,远胜于没有底线的讨好。
02
过度干涉
作家沐歌在《我们的新时代》中写到白菁和文静这对相识多年的好姐妹。
文静离婚后,一个人带着孩子,当起了出租车司机。
白菁替好友感到不值,她觉得文静是师大毕业,开出租车实在太屈才了。
于是,她建议文静重新换一份教育相关的工作,说完急忙给她推荐人脉。
文静倒觉得开出租车很自由,还方便自己带孩子,便表示自己挺喜欢这份工作。
可白菁却固执己见:“你按我说的做吧,你是不是没有简历,我帮你写好了,你就准备面试吧。”
听到这里,文静再也忍不下去了,直怼道:
“你能不能别这样!总以为自己说得才对,把你觉得正确的事强加给我。我完全不想换工作,你听懂了吗?”
白菁觉得当头一盆凉水泼了下来,合着自己一片好心全是白费。
就这样,两人不欢而散,多年的感情也淡了。
每个人身边,并不乏像白菁这样的人,每每经历,让人如鲠在喉,无所适从。
这个世界,花有各异,人各不同。
别人的幸福,我们未必懂得;我们的苦衷,别人也未必全知。
一切越俎代庖的行为,都是在给彼此徒增烦恼。
结果只会是:纵有千般好意,到最后也成了万般无奈。
其实,生活如饮水,冷暖靠自知。
若真心为人好,点到即止,如此才是对一段关系最好的保护,
就如莫言所说:“少一点干涉,多一点理解。于己,这是涵养;于人,这是慈悲。”
03
过度依赖
微博上看过一个话题:被人太过依赖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问题下是各种吐槽:
有人说感觉就像带了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有人说自己变成了那个天塌下来也要替人顶着的主;
还有人说,就像是夏天刚跑完步满头大汗的时候,突然抡过来了一块烫毛巾,还甩不掉……
总结起来无非是:又烦又累又无奈。
《爱情保卫战》中有这样一对嘉宾,男孩想要分手,原因是受不了女友对自己的过度依赖。
因为女友总是一天电话不断,男孩微信回晚了,她能哭上半天;
就连和闺蜜闹了矛盾,也要找男孩出面帮忙解决;
甚至于工作中一遇到问题,总是第一时间推给男孩替自己去面对。
最过分的一次,男孩要去外地培训,女友也不让,还非要跟着一起去,为此还把男孩的行李箱藏起来。
男孩抱怨到:“反正就是这样依赖着我,什么事情都推给我,把自己分内的事情都推给我,心安理得使唤我。”
节目中,导师的一句话,直接道出了本质:
“适度依赖,能让双方走得更近,而过度依赖则会让彼此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很难保持平衡和稳定的关系。”
心理学家伊莲·艾伦曾提出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约拿情结”。
指的是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有着非理性的执念和依赖,可能发生在各种亲密关系中。
这种关系,看似如胶似漆,实则暗藏危机。
因为过度依赖,等同把自己的人生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无形之中成为对方的附庸。
而一味地依赖对方,也会对被依赖者形成一种捆绑,再爱你的人,也会难堪重负。
人活一世,能活成一棵树,就别做一根藤。
一个人只有不依附于任何人,才能还他人自由,还自己自在。
04
过度揣测
漫画家庵野秀明,曾在NHK的纪录片中讲过自己的故事。
23岁的秀明初出茅庐,宫崎骏很赏识他,两人以师徒相称。
让秀明不可置信的是,师父还把巨神兵的主创交给了自己。
他坦言自己当时信心不足,觉得无法满足师父的期待。
随着交上去的画稿一次又一次被师父推翻重来,秀明开始惴惴不安。
当宫崎骏发现秀明看起来有点沮丧时,就建议他停下工作,休息几日。
可在秀明看来,师父这是在告诉自己“要么画,要么走”,于是他感觉更糟糕了。
半年后,秀明决定离开,师父的挽留在他眼里只是做戏。
他甚至对师父大吼:“你就是见不得我画得好,你害怕我超过你。”
出走后的秀明因为创作没有进展,身心处于深度抑郁状态。
这时,宫崎骏的一通电话成了他的救星:
“你就好好休息,你已经创作了那么多了不起的作品,等你想画的时候再开始画。”
宫崎骏还对外力挺秀明:“人们认为是我发现了他,其实不是,他是作为接班人一样的了不起的人。”
秀明心里五味杂陈,他为自己曾经对师父的各种猜度而自责,懊悔自己亲手毁掉了两人的关系。
师徒一场,本可以成其美谈,却是来去匆匆。
很认同这样一句话:
过度揣测是对他人的不信任,对自己的不自信,对彼此的折磨,对感情的亵渎。
现实中,很多人会不自觉就陷入过分揣测。
朋友的一句无心之言,被自己反复琢摩;
家人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在心里扎下了刺;
甚或同事之间一个随意的玩笑举动,也会思来想去成为自己的梦魇。
《沉思录》中写到一句话:“琢磨别人心思的人,从来都不是幸福的。”
与其过度揣磨别人,不如试着安顿好自己。
毕竟心上的包袱卸下来了,人就自在了,关系才能走得更远。▽张爱玲曾感慨:
“人世间的关系,远比预想的更脆弱,是一个需要细斟慢酌的过程。”
做人恰如其分,不被热情捆绑,不过度干涉、揣度,坚定地做自己的摆渡人,如此才能与人相处舒服、长久。
上一篇:安和桥
下一篇:听说你当初找过我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熱度:★☆☆☆☆
文章難度:☆☆☆☆☆
文章質量:★☆☆☆☆
說明:系統根據文章的熱度、難度、質量自動認證,已認證的文章將參與打字排名!
本文打字排名TOP20
登录后可见